首页 > 算命 > 八字知识 > 相* 法 *正 *訣

相* 法 *正 *訣

来源:生辰八字算命网   2021-06-11  

相* 法 *正 *訣

相术乃中华民族之瑰宝,惜后人误传,使这一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结晶淹没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相信各位读者都见过偶有穿街走巷的看相高手吧,往往一语中的,铁口直断,与书本上说讲的繁琐的方法大相径庭。其实也并非不可寻其规律,用四卦图及易经的原理完全可以达到,我不揣己陋,写一相法与大家交流,供各位读者一笑。

易经中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说法,他适应于任何系统、环境、范畴,世间无论再大或再小的事物及环境,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实践的指南。同理也完全可以适用于相法。当把卦图放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断他的一切。相法从不同的角度大抵可以分为静相与动相;手相、面相与体相;纹理法、气色法与卦图法等。相术可以测万事万物,因篇幅有限,今只介绍测风水环境之法,供大家参考使用,同时也欢迎大家交流切磋。

一:测阳宅环境

(1)静相之手相纹理法。以求测者的属相为兄弟,生他的支位为父母,以后天卦图为主,找准位置来推断。如某人为戌相,巳午火为父母。以巳午火的位置为阳宅。把手掌巳午火作为太极点,后天卦图放进手中推断。也可以左掌为祖居,右掌为现居。把手掌中心作为太极点,后天卦图放进手中推断。艮位高耸,房的面积大,低矮,房的面积小。有圆形的纹理靠近河边;交叉纹理或十字纹理有十字路口。乾卦处有几处横纹,就有几处房产。门前的路以离卦的纹理来断,有几条竖纹,就有几条路,如果竖纹与天线相交,就表明前面有人家。

(2)静相之面相纹理法。以后天卦图为主,记住面相九宫八卦分宫图。记住物象代表找准位置推断。现节选口诀供参考 .

--------------------------------------------------------------------------------

菱形有时亦厕所。鼻子面积鼻翼库,

--------------------------------------------------------------------------------

(3)静相之卦图法。其实,静相纹理法语与气色法均离不开卦图法,卦图法也离不开静相纹理法与气色法,三者须结合到一起,方可断得分明。笔者分类说明,只不过想让读者看起来比较清楚分明而已。测阴宅的部分就不分类说明了,望大家能理解笔者用意。卦图法是以卦义与卦形结合面部的纹理与气色来断风水的。如离位有纹路,就可以断南方有路,几条纹就代表几条路,然后可以结合纹的走向断路走向。

二:测阴宅环境

法令嘴内为穴场,阴宅周围树木看。

地势高低鼻子观,左右颧骨同时参。鼻梁来龙左右关。左歪来龙左结穴,右歪来龙右穴结。流水也向歪斜来,山根过峡鼻头星,嘴为坟前之水路,下巴朝山不二端。下巴微起有朝山,回收或无无朝山。嘴大湿润明水照, 人中结穴辨分明。阴宅坐向如何辨,额纹八卦为坐山,人中鱼尾同时看,日月角处高为山,互相印证就神断,额头巽纹鱼尾翘,就把坐巽乾向断,人中右偏鱼尾平,就把坤山艮向断,鱼尾一平一向下,就把乾山巽向断。如果能组多个卦,定是不止一阴宅。法令龙虎砂之地,谁长谁就有情感。

颧骨代表是护冈,鼻子表的龙行状。

地支分成孟仲季,长支二支与三支。

面相面为平地看,人中法令地阁端。

突出便为高物断。凹陷以此可推断,

沟壑水井坑分清,来龙可能被阻断。

要想风水断得清,八卦象数意分明。

手相风水如何断,只要找准代表物。

劳宫为穴为太极,其他部分以此明。

三:动相测风水环境法。

物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

比象兆物象,以我为太极,

来人为卦象,以此断得清,

《梅花易数》一书中说,“凡占诀,虽名动静之机,然有理之常,有事之变。阳动而阴静,一动一静,理之发;此静而彼动,一静百动者,事之变也。天下之事物,纷纷群动,我则以一静而待之。事物之动,各有其端,我则以一静而测之。”此段言我静便是以我为太极,来人为太极周围的八卦之一,据卦象而断之。当确定了此人的卦象,便以此人为太极点,重新确定八卦方位。根据此人的周围环境,依据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断环境。

比类取象,必用六亲物象代表和卦形物象代表。卦形物象代表就不赘述了。今把六亲物象代表归类如下,仅供参考。

*阳宅部分:宅基为本身,子孙代表井,

住宅父母表,妻财为厨灶,门户三四爻。

兄弟为坑厕,香火子孙爻,距人稍近处,

稍远子孙爻,便把道路表,稍远兄弟爻,

代表是墙垣,官鬼看新旧,中间为明堂。

纵横心要明,横为农村宅,纵表楼房象。

*阴宅部分:形势为本身,也把坐山断。

本身定的卦,说的是穴地,冲卦为穴向。

人前比类象,穴前说得详。确定太极场,

案山为场前,中间明堂位,左右龙虎疆。

上一篇:阴阳差错

生成八字算命网所有分析的资料,仅供网友参考,不负法律责任!

梅州市华宇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0-2021 粤ICP备18001315号 网站地图

热爱伟大祖国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