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时辰之监定方式(一)
从个性上来判断:
子时:
纯真踏实,个性急,说话直率,易招致误解,有点顽固,不易沟通,一经自己定案之见解,很难去改变。
丑时:
努力型的人,热心热诚,独立性强,有耐心,但任性,凡事能在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逢凶化吉。
寅时:
个性活泼、圆融善交际,对事理的敏感度高,能熟虑眼前所进行之事情,经判断未来性对自己不利,或所进行之事无法合己意,会毅然决然的中途放弃。
卯时:
个性开朗,心地善良,相当热心且热诚,常能无怨尤的主动助人,但本性具有见异思迁的特质。
辰时:
耳软、脾气躁,是位实践家,努力务实且顽固。
巳时:
外表和善,内心强硬,待人亲切,常能持盈保泰,将心情保持愉快,缺点是个性多疑。
午时:
待人处事圆融,交际手腕好,喜欢外出旅游,凡事不拘小节,却不容易得罪人。
未时:
个性正直重感情,会自寻烦脑,行事常有半途而废的现象,外表给人一种正经八百、道貌岸然的感觉。
申时:
常能得到长辈的关爱,但本身行事作风稳健度不够,常会幻想爱慕虚荣,常有机会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打滚。
酉时:
思维力细腻,交际手腕好,具才华及能力,有点爱管闲事。
戌时:
个性正直,行事作风始终如一,专心且专情,常因贵人提拔或部属拥戴而获致成功。
亥时:
脾气躁,不喜欢拐弯抹角,主观意识强,常因固执已见,而多走许多冤枉路,但优点是做事专心。
出生时辰之鉴定方式(二)
从头发发旋上来判断:
1. 子、午、卯、酉时:发旋之位置在双眉中间往上之延长线上,也就是约略在头顶中央的人。
2. 寅、申、巳、亥时:如以双眉中间往上之延长线为基准,发旋的位置约略在中央之旁边的人。
3. 辰、戌、丑、未时:如以双眉中间往上之延长线为基准,发旋之位置偏离甚远或有二、三个发旋的人。
出生时辰之鉴定方式(三)
较容易入睡或较喜欢且觉得舒服的睡姿:
仰睡:子、午、卯、酉时
侧睡:寅、申、巳、亥时
趴着睡:辰、戌、丑、未时
生时的学名叫帝座,在命运学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时辰不准确,那么再多的预测也是
枉然。近代出生的年轻人就很少发生时辰不准的问题,但是可惜得很,至今仍有不可计数的人不知道他们的生时,或者只知道出生的大约时辰。有可能是上一时辰,也有可能是下一时辰.但毕竟是不知真正的时辰,那么差一点就是差很多啦。勉强来作为预测你感确实是真
实的结果吗?是否有比较好的方法来校正出真正的时辰吗?现在很多大师都用以下方法来给人做校正时辰,各位可以看看是否真的能校正时辰?
一、现在的补救方法,便是用睡姿与头顶的漩毛涡,来推算生时。今细言之:
1)子午卯酉四时生者,睡姿是仰卧。
2)寅申已亥四时生者,睡姿是侧卧。
3)辰戌丑未四时生者,幼儿时俯卧,成长后也有俯睡的习惯。
以上是在身体正常情况下的先天习惯,若在生病时则另当别论。
二、根据头顶漩毛涡推算生时:
1)子午卯酉四时生者,漩毛涡在头顶的正中央有一个涡,生得很正。
2)寅申已亥四时生者,漩毛涡有一个,在正中央处微偏一侧。
3) 辰戌丑未四时生者,漩毛涡有两个;若是一个,也生得很歪。
三、还有一个方法,是依据出生的当时情形推算,今后可多方观察来印证:
1)子午卯酉出生者,出生时身体朝天,向父亲住的方向,哭声急促,高而细。
2)寅申巳亥出生者,出生时身体歪斜,向父亲住的方向,嘴大哭声大。
3) 辰戌丑未出生者,出生时脸向下,父不在旁边,背着父亲住的方向生,哭声缓慢。
四、还有一点可做补充的是:生于什么时辰,头部就朝那个时辰的方向生,也就是:
1) 亥子丑刻生的,脸朝天,向北落地;
2) 寅卯辰刻生的,头朝西落地。
3) 巳午未刻生的,头朝南落地。
4) 申酉戌刻生的,脸朝西出生。
这点可依照产妇睡的方推知其生时。
五、时辰的校正:
如求测者的时辰不准怎么办,时辰是上一时辰或下一时辰不太清楚,这可用兄弟数子女数,第一胎是男是女的办法校正,还有看马星的方法,再一种是以手指的小指与无名关节来校,子午卯酉时辰小指超过第二关节平齐,辰戌丑未时辰小指低于无名指关节,无名指亦有用食指的。
六、子午卯酉脸蛋圆,寅申已亥长方面,辰戌丑未面有缺,上额不窄下巴尖。
意思是说,凡是子午卯酉时生的人,脸蛋较圆,寅申已亥时生的人为长方脸,辰戌丑未生的人,不是上尖就是下尖,如一人于五点前后出在寅卯之间,你就看他的脸形。
七、猫眼定时辰:子午卯酉一条线,寅申巳亥如镜圆。辰戌丑未枣核形,十二时辰定周全。
八、民间也有人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核定时辰,例如:
1.从父母的生克情况来判断:您的时辰具有时头克母、时中无克、时未克父的特性。即时辰头论命母亲先亡,正时辰父母长寿,如果父亲先去世可做时辰未分析。
2.从兄弟姐妹的个数来判断:诗曰「子午卯酉兄弟多」,意思是说这个时段出生的人兄弟
(女论姐妹)较多,但现代社会因为种种人为因素而多不应验。但它的胎数居二、五、八胎的特性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生成八字算命网所有分析的资料,仅供网友参考,不负法律责任!
梅州市华宇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0-2021 粤ICP备18001315号 网站地图
热爱伟大祖国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