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来源_周姓起源_周姓的来历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一、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王朝姬轩辕氏执政时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王朝时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也是出自姬姓,他们的后裔子孙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为姓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该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于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陈留(今河南开封)、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三、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四、唐朝时期,周国的一些后孙们移民于新罗。大体分为尚州,草溪,咸安,长兴,森溪。这个资料来自于韩国的历史记载。
外族改姓
一、鲜卑族:
①复姓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②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魏献帝的次兄普乃氏改为周氏。后代有隋朝著名将领周摇。(《魏书》有载)
二、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周姓除上述来源外,还来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北魏时,鲜卑族普屯氏、贺鲁氏、晋乃氏,汉姓均改为周氏;此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金时,女真族傲国氏汉姓为周氏;元时,蒙古族喜同、术忽等姓,汉姓也改为周姓;清时,满族八旗周延氏汉姓简为周氏。
四、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
氏。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裔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已姓,出自元朝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迁徙分布
周朝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两汉时期 ,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入闽
汉朝汉朝周姓入闽肇基始祖。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诏令中州簪缨(指官宦之家)十八姓入闽,中有周公宫(官虎贲校尉、中郎将、徐州伯)奉诏从河南光州入闽,居福州南台,为凰山周姓始祖,其后裔播迁凰山(今长乐文岭镇凤庄)、金峰凤港等村、福州琅岐、闽侯、鼓山上岐、马尾、连江、霞浦、莆田岩头及江苏南京、江西金溪、浙江乌程海南儋州等地,并在长乐、闽侯、霞浦、莆田形成望族,其后裔形成著名的周公宫世系,堂号“敦本”。宋太宗年间(976—995),周建隆从福州郎官巷迁长乐十七者湖东里支系,其始迁祖是周垦,于宋绍定年间卜迁长乐廿三都腾云境凤山之麓,即今文岭镇凤庄村。
唐总章二年(669年),府兵校尉周广德,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开漳,为周姓漳州肇基祖。周广德裔孙周匡业、周匡物兄弟三人(长佚名),居天城山石斗岭三条坑山麓(今双第华侨农场寨仔管理区)。周匡物,字几本,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登进士,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开科进士,官高州刺史,其一子周汉杰亦中进士。兄周匡业,字德修,唐贞元八年(792年)以举明经,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官鄱阳县令。周匡物生三子,分别居榜山,浒水港尾和厦门海沧金沙衙内四社周。公有后裔徙居龙岩,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周纯(字潜文)回居龙溪十二、十三都芦狄社。后迁移于漳州东南,分榜山、浒水、金沙三支脉,分衍于漳州的云霄、平和、芗城、诏安、漳浦等县区和广东省潮州、澄海,迁徙到台湾、香港和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固始县周姓开族始祖周郡中)迁徙福建达到高潮。这些移民系集团性迁徙。福州、宁德周氏入闽肇基始祖唐广明元年(880)周举元,字及三(约841—936年间),唐末授太师,他携子孙离故乡(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魏侯里),随王潮、王审知等南下,取漳、泉、厦、汀、邵五州,唐景福元年(892)入福州,与长子周庾(节度使)、三子(奉议大夫)于此定居,为入闽到福州、宁德周氏一世始祖。其子分居福州、宁德、古田、罗源、建宁、怀安、广州、南平、温州、永泰、连江、安庆、洛阳、河南光州等地。其孙周导,字宗政(宋乾德五年廷授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于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隐居宁德县的白鹤盐场,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迁居宁德县西乡兰桥(今蕉城区洋中镇莲桥)为宁德周氏肇基始祖(入闽三世),其后裔又播迁洋中镇洋中街、北洋村、陈家洞、芹板头、六都村、浙江平阳、浦城、周宁、古田、屏南、福安、霞浦、福鼎、寿宁、政和等地。堂号“汝南”。唐末,随闽王入闽的还有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铁井栏的周维岳,又名周颐,字宗雅,号梅林(翰林学士,宣慰使、光禄大夫),于光启三年(887)携眷入闽追随闽王,先居当时泉州的仙游东乡折桂里,后于景福二年(893)进驻福州、居东街石井巷。其后裔支系分布福州下渡藤、山上街;闽侯青口、南屿、南通;长乐、连江、平潭、福清、莆田、泉州、永春桃溪、德化、安溪、惠安、同安、南安、永泰、大田及浙江温州、瑞安等地。堂号“爱莲”。泉州周氏入闽肇基始祖唐末,河南光州人原名苏益随闽王入闽,先居泉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其后裔苏卓周避居安溪县卓源乡,改姓周氏,以苏氏郡号“武功”为号,称武功周氏。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入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周枢弟弟周椿,字仲延,居福州马江里、楠树桥头。龙岩建宁周姓祖先 先世自河南汝南迁居建宁石壁乡,至周宗贵时迁居永定,生十一子,分居晋江、广东大埔、饶平等地。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今梅州。周碹是梅州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宋末元初时期的迁徙
周彦升,南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蓝江周氏)、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节。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水县周彦升移民至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朝时期的迁徙
明朝时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杏仁村迁出湖广荆州(今湖北荆州监利一带),始迁祖宗儒公乃敦颐公之后。据谱记载:当时由宗儒公之孙--开英,开才兄弟二人,一任桃源知县,一任**镇总兵。弟兄二人商议言道‘在外领兵打仗时,到过湖广荆州。那里民风淳朴,土地富饶。特别适宜安家’。于是携家人一并迁往湖北荆州章华台【今章华寺附近】。后又迁监利周老,再迁现址【白湖岺】--监利龚场五一渔场。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人口数量编辑
据1993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生成八字算命网所有分析的资料,仅供网友参考,不负法律责任!
梅州市华宇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0-2021 粤ICP备18001315号 网站地图
热爱伟大祖国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