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周易学习入门

周易学习入门

来源:生辰八字算命网   2021-05-18  

  神奇而又神秘的周易学习入门,《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学习入门先看易经杂说

  《易经杂说》 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内容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

  

  周易学习入门

  想学好易经,基础是重点,差不多要占到70%

  学数字时都有解方程式,学易经就是解信息方程,对未来的预测起出课象后,然后用一套理论去解析它、破解它。

  能解出来就叫预测,解的准确就是水平高,所以对与不对,准与不准就是衡量一个预测者的水平高低的标准

  问:有公式?

  有公式的,不过公式要自己总结

  易经的基础方面其重点是:

  1、对易理的认识。易经在实际应用上(就是预测事物)分为理和术,光懂术或是只懂理都是不行的,只懂术而没有理,没法达到高层次,只通理而不懂术就只是会说不会用,所以要学好易经就是两者的结合。

  问:理和术是指?往下听,后面会讲到的易经就是一个模拟器,宇宙及人事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东西,所以在易经并不是哪一个卦象吉,哪一个卦象就凶,在有的情况下,吉的会变凶,凶的也能转化为吉,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没有绝对的东西,大家在学习易经时千万不能学死了,用学数字的方法来学易经,1+1=2,就是等于2,永远都是等于2,而在易经中今天1+1=2,明天可能就地等于3,后天可能是4,不知道我这样说大家是否能够理解?

  易经是一本会变化的书,易经八卦只有六十四卦,另外有爻象发动的话也就是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要用他来测现在社会的繁杂情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用到变的办法了,例如某女占课起得天风垢卦(上干下巽),断其人婚姻不顺,因为一阴遇五阳,男人多之象,另外一人起课亦得天风垢卦,难道你还说:其人婚姻不顺利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卦象就那么几个,断得准不准就看你会不会变化了,而要做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在基础,看你的基础牢不牢,对易经理论上的读得多不多,对易经卦象理解得怎么样?

  问:“道理”、“理法”、是“规律”、“规则”又是指什么?是伦理?自然规律?

  这个规律规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预测规律,比如五行相生相克,这是固定的,规律的,只有知道这个规律你才能用这个规律去测事情

  问:规律多吗?

  多啊,要不然就没这么复杂了

   从前有个测字先生在路边摆摊,一日,一进京赶考的学子路过,上前求测考试如何?测字先生让其随便写一个字,该学子写一“鼠”字,适逢几个农夫挑大米经过,该测字先生断学子必大富大贵。

  问:如果是挑了粪桶走过,就会穷困撩倒?

  粪桶那也是黄金万两啊

  旁边一小贩正巧路过,见写“鼠”字如此之好,便也上前求测,写一“鼠”字,恰巧一人挑了一框猫上集去卖,测字先生断其人生平仅为普通人,而且可能还会有凶灾,建议他不要贪图利益,该小贩大骂而走,连课金也没付。

  问:汗。噢。原来是猫,猫吃鼠。而鼠又吃米

  结果小贩不久就跑回来说路过树林被一帮强盗抢了所有货物。

  这是测字书上的一个故事,大家看了以后不知会有什么样的体会,我举此例的意思就是要大家用活得头脑去读《易经》,去学《易经》千万不能用程序化的头脑,否则,到最后只能是一尘不变,那样的话,技术是永远也无法得到提高的!

  当然,上面的那个故事是运用了“外应”(易经预测术中的一种技术),但是这则小易经故事向我们揭示的就是学易就要学会变化之道。

  问:除了外应,还有哪些呢?

  还有象数理等等等等

  其次,就是易经的基础入门部分,就是对太极、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易象等的理解记忆

  当然千万不要象上学时那样死记硬背,重点在于理解,能理解其意义了,也说明你就记住了,在实际预测时方能熟练运用,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最后就是社会经验,有人要问:学易经与社会经验有何关系?跟你说:关系大了!易经预测事物是要在我们这个社会预测物,人等,其预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验的多寡亦有相当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一篇:易经怎么卜卦

生成八字算命网所有分析的资料,仅供网友参考,不负法律责任!

梅州市华宇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0-2021 粤ICP备18001315号 网站地图

热爱伟大祖国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